蔡政府第二任任期已在今年520正式上任,然而,當年小英主打政見就是捍衛居住正義,那究竟這4年下來,台灣的買房壓力有變輕嗎?事實上,與4年前相比,台灣的購屋痛苦指數雖整體小幅減輕0.39倍,但六都之中台中市仍在過去4年增加了0.46倍。對此,房產專家張欣民分析,購屋痛苦指數上升某種程度反映了台中市的進步與發展,但也讓一般小市民的購屋壓力變得更形沉重。
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、天時地利不動產顧問公司總經理張欣民近日在個人專欄上撰文表示,房價所得比就是民眾俗稱的購屋痛苦指數,以內政部所發布2019年第4季最新的數據來看,全國購屋痛苦指數是8.58倍,也就代表民眾得要不吃不喝8.58年才買得起一戶像樣的房子,若再與2016年第二季小英總統剛上任時比較,小幅減輕0.39倍,雖然減輕幅度不大,但全國購屋痛苦指數沒再增加。
而在六都當中,過去4年購屋痛苦指數減輕最多的,當然就屬房價最高的台北市,從15倍的高峰滑落到13.94倍,市民購屋痛苦指數減輕了1.13倍,但仍然是全國痛苦度最高之地,在全世界城市中的購屋痛苦指數排名也都還在前三名。
不過,南台灣的高雄市購屋痛苦指數也減輕了1倍,來到7.11倍,成為六都當中購屋痛苦指數最低的地方。至於台中市,則是六都當中購屋痛苦指數唯一逆勢上揚的城市,過去4年增加了0.46倍,達到9.8倍的水準。張欣民分析,購屋痛苦指數上升某種程度反映了台中市的進步與發展,但也讓一般小市民的購屋壓力變得更形沉重。
此外,在非六都地區有3個縣市的購屋痛苦指數是不降反升的,則為台東、南投與基隆,其中台東購屋痛苦指數更是有感增加了1.15倍,來到7.11倍,南投也增加了1倍,成為8.11倍。張欣民表示,台東、南投都屬農漁業縣,照理來說房價應更加平易近人才對,沒想到購屋壓力指數也這麼高,不過,由於房價所得比是房價與所得的一個比值,房價是分子,所得是分母,該數值高不見得就是該地房價太高,也有可能是當地民眾所得太低所導致。